主日信息列表 主日信息列表

題目:小組教會的異象() 聖詩:533  397

 經文:馬太福音2818-20  啟應:第 23

經文: 28:18 耶穌走近他們,對他們說:「上帝已經把天上和人間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28:19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國萬民都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28:20 且教導他們遵守我所給你們的一切命令。記住!我要常與你     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日。」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

 

    今天要進入小組教會異象分享的第五講,分享過後將暫時告一個段落。將來有機會,或有需要時再繼續分享。今天所要分享的內容是有關教會文化的建立,或教會文化的改變。由於提到教會的文化,所以,首先要解釋甚麼是文化?談到文化,根據學術上的說法,是由羅馬哲學家西塞羅使用拉丁文所提出並定義的。但是,因為學術上的說法太過於艱深,不太容易了解。所以,我要用通俗的語言,來解釋甚麼叫作文化。

 

    所謂文化,就廣義來說,就是包括:語言、文字、建築、飲食、工具、習俗、藝術--等等,內容是非常廣泛的。因此,所謂文化,用最簡單易懂的話語來描述,就是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區,居民生活形態的通稱。例如:我們台灣有名聞遐邇的夜市文化,就像高雄的六合夜市,以及瑞豐夜市。這些夜市,每天一到夜晚,街道人潮洶湧、商家門庭若市。在逛夜市的人潮當中,有在地人,也有觀光客。顯然,夜市文化就是台灣人,一種生活型態的呈現。

 

    另外,我們也常聽人家說,台北的文化跟高雄的文化差別非常大。意思就是指住在台北的人,跟我們住在高雄的人,無論思考模式或生活型態,是非常不一樣的。以上,就是一般所謂的文化,也就是某個民族,或某個地區,居民生活型態的通稱。那麼,話說教會文化。所謂教會文化,也可以稱為教會的傳統習俗,信徒的生命樣態,或教會的生活方式,經過長年累積、養成習慣之後,所呈現出來的一種特色。

 

    那麼,當一般文化跟教會文化解釋過後。接下來,要談的就是透過小組教會所建立的文化,到底是甚麼?到底有那些呢?我要提出四點來跟大家分享。第一、佈道文化。第二、栽培文化。第三、領袖發展文化。第四、教牧關懷文化。接下來,我就分別針對這四點,提出來跟大家分享。

 

1>佈道文化。

 

    一談到佈道,大部份基督徒大概都會想到大佈道家,以及在體育場舉辦的大型佈道會。就像最近一、二十年當中,比較常來台灣舉辦佈道大會的,有來自美國的孫大程牧師,以及來自印尼的唐崇榮牧師等人。另外,或許受到大型佈道會,這種刻板印象的影響,導致部份基督徒認為佈道跟我們所謂平信徒,一點關係都沒有,因為我們根本沒有佈道的恩賜或能力。所以,那是大佈道家的責任。因此,我們只要每個禮拜,按時參加禮拜,這樣就已經很不錯了。

 

    但是,在小組教會當中,藉著開放式關懷小組的運作,卻可以扭轉這種錯誤的觀念,因為教會提供一套屬靈家長訓練計劃,這套訓練計劃的內容非常明確,就是聚焦在如何帶領人信主。透過訓練之後,可以幫助每一個組員,不僅學習佈道的技巧,同時將被激發出佈道的熱情,尤其被差派出去從事佈道工作。

 

    首先,每個組員在上帝面前承諾,在一年之內,至少帶領兩個人信主。接下來,除了個人所進行,設定對象、提名代禱、建立關係、帶領決志、栽培成長,這整個傳道跟栽培的過程之外。整個小組就是一個激勵和支持系統,就是彼此鼓勵跟互相代禱。尤其佈道這個部份,正式排入聚會的議程當中,讓大家有時間針對每個人正進行的佈道工作,充分討論、分享、代禱、扶持、支援。

 

    因此,有關佈道的工作,不會讓個人孤軍奮鬥,而是結合整個小組的力量,一起去推動。因此,不僅不會感到孤單,而且效果會是顯著的。總之,透過開放式關懷小組運作之後,每一個組員,不僅可以重新學習佈道的技巧,同時被激發出佈道的熱情,尤其被差派出去從事佈道工作。藉此,帶動小組的倍增、帶動教會的成長、帶動上帝國度在地上的擴張。

 

2>栽培文化。

 

    談到栽培,一般人最直接聯想到的,大概就是主日學。不管是兒童主日學還是成人主日學,總之,就是安排課程,開班授課,大家一起來學習。其次,會再想到的,或許就是舉辦研習會,不管哪個單位辦的,不管時程的長短,總之就是去參加、去學習、去受裝備。除此之外,主日禮拜聽講道,也被認為是栽培的一種。因此,一旦提到栽培,一般人所想得到的,大概就是以上所說這些。

 

    但是,在小組教會當中,所謂的栽培,指的並不是這些。尤其跟傳統思維、作法是非常不一樣的。例如:小組教會栽培的責任,主要是落在屬靈家長身上。因為當一個新人進入小組之後,不管他是老信徒、初信者、慕道友,小組長有責任要為他分配一位屬靈家長,負責聯繫、關懷、栽培。為了幫助屬靈家長,知道怎麼聯繫、關懷、栽培新人,教會定期舉辦屬靈家長訓練。而且,不僅有訓練課程,同時有實務操練,尤其提供完整的資料。讓經過訓練之後的屬靈家長,都能夠承擔聯繫、關懷、栽培新人的任務。

 

    尤其,一旦受委派之後,屬靈家長要向組長交代,就是必須將負責聯繫、關懷、栽培那位新人的狀況,隨時回報給小組長。小組長也要隨時給予關心與督導,不僅讓負責的屬靈家長,不會感到孤單,同時所承擔聯繫、關懷、栽培的任務,也能達到預期的牧養果效。特別,這樣的設計、這樣的連結,可以達到雙重效果。第一重效果就是:培育新人生命,第二重效果就是:栽培基層領袖。

 

    關於栽培,還有一項是在開放式關懷小組聚會當中進行的,就是成長這個聚會的議程。在這個議程當中,我們提供了系列材料,內容有淺有深、循序漸進。尤其難能可貴的,就是為了因應小組員不同的成熟度,還提供了分支組的設計。所謂分支組就是小組中的小組,也就是聚會中的部份議程,是按照成熟度分開帶的。這樣新進的人不會有聽不懂的壓力。資深的組員,也不會感到過於淺顯。

 

    除此之外,當推展到一個地步,或者有需要的時候,甚至會提供內在醫治的課程,讓組員從過去的傷害及綑綁中得著釋放。總而言之,這裏所謂的成長,並非傳統式的開班授課,而是傾向一對一的督導方式,而且是全面性的栽培,也就是包括真理的教導,事奉技巧的訓練,還有生命的轉化等等。所以,這栽培是非常扎實的。

 

3>領袖發展文化。

 

    第三種文化,就是領袖栽培文化,或者領袖發展文化。所謂領袖的意義,上個禮拜已經作過解釋,我再重複一次。所謂領袖,不是指一般人所想像,那種坐在大位上的高官,像一個國家的元首,或是軍隊指揮官,那一類的角色。通通都不是!這裏所謂的領袖,指的就是「能夠影響別人」或「能夠改變他人」的人。

 

    換句話說,能夠影響別人,或能夠改變他人的,這個人就叫作領袖。例如:你能帶領一個人來信主,你就是領袖。或者因為你帶領他來信主,以至於讓他的生命產生改變,你就是領袖。根據這樣的理解,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可以成為領袖的。尤其,在小組教會當中,基本上認定每一個人,都能夠被栽培成為領袖的。

 

    因此,當一個人信了耶穌,而且進入小組之後,就開始受到一系列的栽培。首先,被栽培成為屬靈家長。接著,進一步被栽培成為副組長。再來,又進一步被栽培成為小組長。最後,甚至被栽培成為小區長。在這種栽培的機制之下,基層領袖不斷被發掘、不斷受裝備、不斷浮現出來。因此,只要願意謙卑學習的人,無論是知識、品格,或事奉技能---等各方面,都會不斷的提升、成長。

 

    那麼,為了達成這樣的目的,整個系統的設計,經常性的聚集,分為兩種小組。第一種小組是:開放式關懷小組。目前是安排在禮拜五晚上聚會,地點初期都集中在教會。主要的訴求,是佈道和栽培、牧養與關懷、領導的發展。第二種小組是:領袖關懷小組。目前是安排在禮拜三晚上,地點依然在教會。主要的訴求,是領袖發展,以及門徒訓練。因此,整體來講,小組教會非常重視領袖的發展。或者說,小組教會運作結果,會自然型塑出領袖發展的文化。

 

4>教牧關懷文化。

 

    最後一種文化,就是教牧關懷文化。談到教牧關懷,一般來說,傳統教會的教牧關懷,通常都是不足的,甚至是微弱的。因為幾乎都靠牧師一個人獨自承擔,信徒遇到任何問題或困難,通通都是找牧師。雖然有些相對健康或進步的教會,會有部份長執或探訪組同工加入關懷行列。但是,關懷的深度或廣度,基本上都還是有限的。

 

    記得在小組教會異象分享的第一講,我曾經針對教牧關懷這個部份,作過一個簡單的分析。就是假定一個教會,禮拜人數是一百人。那麼,需要關懷的對象,根據合理的估算,至少有兩百人。原因就是每個信徒,要他一年到頭,禮拜都不缺席,是很困難的。因為難免會因公司加班、外出旅遊、身體病痛或其他原因而缺席。

 

尤其,根據總會研發中心統計資料顯示,長老教會信徒禮拜出席率,大概只有五成多一點而已。換句話說,在籍會員200人,禮拜人數平均才100多人。所以才說一個100人禮拜的教會,需要關心的對象,根據合理的估算,至少有兩百人。那麼,我們想想看:一個牧師要關懷兩百個人,這樣的關懷能夠有深度嗎?當然不可能!所以說,關懷是弱的。這是傳統教會幾乎不可能突破的部份!

 

    但是,小組教會就不一樣了。因為教牧關懷工作,在小組教會當中,已經不再是依賴牧師,而是小組員自己來。小組的人數,如果以主耶穌帶領12個門徒,這個標準模式,或標準人數為例。當組員有需要的時候,小組長可以立刻關懷,甚至動員組員互相關懷。必要的時候,再邀請區長,甚至邀請區牧加入關懷。

 

    在這樣一個關懷網絡之下,關懷頻率是非常密集的。而且擁有一個完整的支援與督導體系。首先,所謂支援體系,指的就是當小組長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求助於小區長。當小區長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求助於區牧。其次,所謂督導體系,就是區牧必須督導、協助小區長,而小區長必須督導、協助小組長。

 

    在這樣一個上下連結,彼此負責與交代的體系之下,不僅每一個人都能得到最妥善的牧養與關顧。同時也可以不斷栽培出各個層級的領袖。所以說,小組教會推展的結果,必然能夠型塑出跟傳統教會非常不一樣的教牧關懷文化。當這種教牧關懷文化成型之後,不管關懷的深度,或是關懷的廣度,都是傳統教會所不及的。

 

    以上,信息就分享到這裏。願上帝施恩幫助我們,藉著所分享的信息,將異象栽植在大家的心中。雖然我們教會在台灣教會界,給人一個好像還算不錯的印象。但是,其實我們自己心知肚明,事實上還是不夠的。因為無論從聖所啟示的原則,或者從當今普世健康、成長教會的經驗來看,我們努力的空間,其實還是相當大的。

 

    深盼透過小組化之後,讓我們教會真正能夠突破傳統、邁向更新,尤其型塑出教會全新的文化,就是佈道文化、栽培文化、領袖發展文化、教牧關懷文化。讓我們的教會,成為這個世代上帝合用的器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