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信息列表 主日信息列表

題目:有損無益的聚會      聖詩:521  390

聖經:哥林多前書11:17-22   啟應:第  六十 

 

經文:11:17 我現在要吩咐的話不是要稱讚你們,因為你們的聚會實在是有損無益的。11:18 第一,有人告訴我,你們在聚會的時候結黨分派。我相信這話有一部分是真的。11:19 你們當中有分裂是不可避免的;這可以使人看出誰有正確的主張。11:20們聚集的時候,並不是來守主的聖餐。11:21 因為你們各人都急著吃自己帶來的東西,以致有的捱餓,有的醉飽。11:22  道你們沒有家可以吃喝嗎?還是你們故意藐視上帝的教會,並且使窮人難堪呢?我對你們該怎麼說呢?稱讚你們嗎?我不能稱讚你們!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

 

    主日講道信息,談到哥林多教會的問題,今天進入第三講。第一講,談到哥林多教會的結黨、分派。第二講,談到哥林多教會所發生淫亂的事。今天進入第三講,要談論的是,哥林多教會有損無益的聚會。看到「有損無益的聚會」這句話,或許有人感到不解,甚至感到訝異。因為聖經豈不是教導我們要常常聚會,而且不可停止聚會嗎?

 

    尤其,聚會豈不就是弟兄姊妹聚在一起,同心敬拜上帝、誠心獻上祭物、肢體彼此交通、領受上帝祝福、承擔受託使命、實踐主的教訓嗎?這些都是非常好,也都非常重要啊!既然,那麼好、那麼重要,為什麼哥林多教會的聚會,使徒保羅不僅沒有給予肯定、鼓勵,反而提出批評說:他們的聚會,是有損無益的聚會呢?到底問題出在哪裏?

 

    根據經文所記載,我們可以得知,原因就是哥林多教會,在聚會的時候,顯出兩個十分不合宜,甚至十分嚴重的問題。就是第一、結黨分派、無法合一。第二、自私自利、不願分享。就因為這兩個問題,所以使徒保羅才會指責,他們的聚會是有損無益的聚會。接下來,我要針對保羅所提,哥林多教會這兩個問題,提出來跟大家分享:

 

1>結黨分派、無法合一。

 

    我們都知道,耶穌基督降世為人,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促成合一。也就是促成:人跟上帝的合一,以及促成人跟人的合一。為什麼需要促成這兩方面的合一呢?原因就是:人類因為罪的緣故,不僅跟上帝隔離,同時也無法真正跟人合一。因此,上帝差派耶穌基督降世為人,藉著十字架的苦刑,犧牲寶貴的性命,來替贖人類的罪。

 

    因為耶穌基督的替贖,人類的罪除掉了,人跟上帝之間的隔閡也消除了。因為人跟上帝之間的隔閡消除了,跟上帝重新和好了,所以人的生命也就改變了。人的生命一旦改變,就能真正接納人、真心愛人。當一個人,能夠真正接納人、真心愛人,尤其接納並且疼愛,跟自己不同類型,甚至跟自己敵對的人之後,才能跟他人真正的合一。

 

    話說,使徒保羅那個時代,社會上不僅有種族之分,連階級也壁壘分明。所謂有種族之分,就是當時希臘人、猶太人、外邦人、在地人、外地人,都分得一清二楚,根本無法融合在一起。所謂階級壁壘分明,就是指富有的,跟貧窮的﹔作主人的,跟當奴隸的,同樣分得一清二楚。彼此之間,壁壘分明、格格不入,完全沒有交集。

 

    但是,感謝上帝!不管甚麼人,當信主耶穌之後,這些隔閡通通都打破了。因為當信而受洗,進入教會這個愛的共同體之後,無論希臘人、猶太人、外邦人、在地人、外地人。不管有錢的,沒錢的、作主人的,或當奴隸的,都不再分彼此。在耶穌基督裏,大家都成為患難與共、休戚相關的肢體,都成為一家人,都是弟兄姊妹。

 

    換句話說,在教會這個愛的共同體裏面,因著耶穌基督的緣故,突破了社會上所無法突破的隔閡,促成了彼此之間真正的合一。這真是一件美好的事!但是,令人感到遺憾的就是,這種美好的事,或這種合一的見證,在哥林多教會卻不見了。因為經文第十八節,使徒保羅對哥林多教會說:「有人告訴我,你們在聚會的時候結黨、分派,我相信這話有一部份是真的。」

 

    顯示:哥林多教會,確實有黨派之分。除此之外,綜合整段經文,我們依然發現,在哥林多教會當中,論社會階級、經濟狀況,差異相當大。特別,社會階層高的、經濟狀況佳的,跟社會階層低的,經濟狀況差的,始終無法彼此接納,始終無法融為一體。

 

    因此,哥林多教會,已經不再是合一的教會,已經失去了合一的見證。所以,保羅才會指責他們說:你們的聚會不僅無益,甚至是有損的。談到教會的合一,我想這也是今天台灣教會,必須格外留意的問題。首先,台灣是一個多元族群的國家,包括:原住民、客家人、台灣人、新住民、新移民等,有多個不同族群居住其間。

 

    面對這種多元族群的情景,在一般社會上,很顯然是有分別的。但是,一旦信而受洗,進入教會這個愛的共同體,也就是進入永生上帝的家之後,所有的隔閡都要破除,不能再分彼此。不管原住民、客家人、台灣人、新住民、新移民。在基督耶穌裏,大家都是耶穌基督身上的肢體,大家都是一家人。因此,要互相認同,要彼此接納。

 

    其次,在每個地方教會,在弟兄姊妹當中,論學識、社會地位、經濟狀況,實際上也是有差別的。換句話說,有學問高的,也有學問低的。有社會地位高的,也有社會地位低的。有富有的,也有貧窮的。但是,在基督的愛裏,我們不能看這些,不能欺貧重富,不能看高不看低。不管什麼樣的人,我們都要一視同仁,都要平等對待。

 

    再來,在教會弟兄姊妹當中,就政治層面來看,因為來自各種不同的背景、處境,或情境,導致對於政治,或政黨的認同,自然也會產生差異。就以台灣現況來說,有人認同藍的,有人認同綠的。當然,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政治理念,或政黨認同。但是,我們應該明白一件事,就是上帝的愛、耶穌基督的救贖,絕對超越藍綠。所以,教會不能區隔顏色,不能說我的教會是綠色的教會,或藍色的教會。

 

    絕對不能這樣,如果這樣的話,跟當時哥林多教會的結黨、分派,根本沒有兩樣,當然不是上帝所喜悅的。所以,我要再強調一次,就是在台灣的現況當中,在教會這個愛的共同體裏面,不應該分原住民、客家人、台灣人、新住民、新移民。也不應該論學識、地位、經濟。尤其,政治立場,或政黨屬性,不能帶進教會,成為分藍綠、有顏色的教會。唯有如此,才能在基督耶穌裏,達成真正的合一。

 

2>自私自利、不願分享。

 

    保羅之所以指責哥林多教會的聚會,是有損無益的聚會,第二個原因,或第二個問題,就是自私自利、不願分享。然而,我們可以從哪裏,看出他們的自私自利、不願分享呢?話說,當時哥林多教會也學著實行一種「可以落實信仰共同體彼此相愛的生活」那種團契生活方式。就是當弟兄姊妹前來聚會的同時,會從自己家中將食物帶過來。

 

    然後,將這些食物集中在一起,大家不分彼此、一起享用。而且,一邊吃喝、一邊交誼,這就是所謂的愛餐。尤其,當進行愛餐的同時,也一併舉行擘餅聚會。換句話說,就是將愛餐跟聖餐合在一起舉行。這樣的聚會方式,其實非常美、非常有意義。因為整個聚會,包含了合一、赦罪、接納、相愛、分享、交通等,有非常美的信仰意涵。

 

    但是,同樣令人感到遺憾的,就是這種這麼美好的信仰生活方式,經過哥林多教會實行之後,竟然變了調、走了樣。原因就是剛剛所說,哥林多教會,不僅有富人,同時也有窮人,甚至還有當奴隸的。我們都知道,富有的人,要帶食物,當然沒問題。然而,貧窮的人,要帶食物,就比較困難。要是奴隸的話,要他們帶食物,根本不可能。

 

    特別,那些當奴隸的,平時在主人家中,不可能吃到甚麼豐盛的食物。所以,他們不僅無法帶食物來,甚至只有來到教會,才有可能吃到比較豐盛的食物。因此,在一個禮拜當中,他們心中所期盼,最豐盛的一餐,就是在教會裏的愛餐。但是,令人感到遺憾的,就是:當時那些富有的人,當他們將豐盛的食物,帶來教會之後。

 

    完全沒有顧慮到窮人,以及奴隸的需要與感受,自己聚成一個小團體,就享用起來了。而且,心態非常自私,就是趁早吃完,免得還要分給那些,食物帶得少的窮人,以及沒辦法帶食物的奴隸。不僅如此,甚至大吃大喝、飲酒作樂,以至於吃到飽、喝到醉。那些貧窮以及作奴隸的弟兄姊妹,因為工作上的關係,通常都會來得比較遲。

 

    因此,當他們來到教會之後,已經沒有東西可以吃了。所以,只好餓著肚子回家去。想想看:一個強調愛的共同體,聚會時竟然有一部份人吃到飽、喝到醉,另一部份人餓的著肚子回去。真是情何以堪?不知從何說起。聽到這樣的消息,了解這樣的情景,保羅不僅感到難過而已,甚至感到生氣。

 

    所以,就毫不客氣,甚至非常嚴厲的責備他們說:像這樣聚會,不僅沒有益處,反而是有害處。確實是如此,這樣的聚會,不僅不能造就人,反而對弟兄姊妹造成傷害。

 

    我們都知道,就本質上來講,教會是一個分享的團契,因為聖經當中,給予我們許多有關分享的教導。就像告訴我們說:應當愛弟兄當中,那最微小的一個。又告訴我們:軟弱的要扶持、欠缺的要幫補。再教導我們:愛人不可虛假,不能只在嘴唇說「願你們平安、願你們吃得飽、願你們穿得暖」應該有實際的關懷行動。以上這些教導,都是在告訴我們:教會應該成為分享的團契。

 

    另外,聖經當中,也有一則,大家應該都熟悉,有關撒該的故事。我們發現,當撒該因為遇見主耶穌,以至於生命改變之後,表明要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將他財產的一半,跟貧窮人分享。將一半財產,跟窮人分享,代表什麼意思呢?就是代表愛心分享。所以,從撒該的身上,顯示一個經歷耶穌,生命改變的基督徒,絕對不會是自私的,會變成非常願意與他人分享。

 

    所以說,教會是一個愛心分享的團契,要是教會不願意分享,就不是真正的教會。同樣的道理,一個基督徒,若是自私自利,不願分享,就不是真正有生命的基督徒。

 

    談到這裏,我們同樣要進一步,來檢視今天的台灣教會。今天的台灣教會,實際上也面對同樣的危機。因為有部份的教會,凡事從經濟、從成本層面作思考,導致成為類似營利事業機構。也有部份教會非常強調信徒的福利,所以教會的事工,幾乎是以信徒興趣、彼此聯誼、吃喝享樂為主,感覺上跟社團幾乎沒有分別。以上例子,都不是正常或健康的教會應有的現象。

 

    我們應該知道,就本質上來說,教會跟一般社團,是非常不一樣。教會是蒙上帝救贖,也分享這寶貴救贖的團契。在本質上,有他的聖潔性、獨一性,還有普世性。尤其,教會存在的目的,其實非常單純就是為成全聖徒,使其各盡其職,共同建造基督的身體---教會,以便為復活主作見證。為了為復活主作見證,就是要實踐耶穌基督的愛。

 

    為了實踐耶穌基督的愛,就是要有分享的精神。教會絕對不能成為「展現個人財富」或「展現個人成就」的地方,教會更不能成為「互相比較,高舉自己、貶低別人」的舞台。教會應該是一個「心存感恩、謙卑為懷、扶貧濟弱、互通有無、愛心分享」的團契。所以,我要再強調一次,就是一個不願意分享的教會,絕對不是真正的教會。一個自私自利,不願分享的基督徒,絕對不是真正有生命的基督徒。

 

    結論:保羅非常明確地指出,哥林多教會的聚會,是有損、無益的聚會。顯然,不是所有的聚會,都是有益的。有些聚會有造就、有益處。有些聚會,無關痛癢,可有可無。有些聚會,甚至是有損的。然而,聚會是否有益,要看態度、看精神、看內涵、看關係。如果像哥林多教會這樣,就是結黨分派、無法合一、自私自利、不願分享。

則不聚會也罷!越聚會,越造成隔閡。越聚會,越呈現自私。越聚會,越令人難過。越聚會,越遠離彼此的心。

 

    求上帝施恩幫助我們,再一次藉著祂的話語來提醒我們,尤其藉著哥林多教會的問題,成為我們的殷鑑,讓我們時刻謹慎儆醒,來省察我們本身,也檢討我們的教會。盼望我們每個人,包括整個教會,都能同心合一,而且能愛心分享。特別,讓我們每一次的聚會,都不至於成為招致損害的聚會,而是獲造就、得益處、榮耀神、蒙祝福的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