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信息列表 主日信息列表
顯示527項結果的1 - 10項。
每頁項目數量
網頁 _ 53
目前所在位置 目前所在位置
最近主日文章 最近主日文章

日期:113.03.24 台南神學院奉獻主日

主講:陳致均牧師

題目:人們需要主                     

馬可福音1:1-13

 

    過去的這禮拜,整個中台灣,正籠罩在民間宗教-媽祖信仰的熱潮之中,也就是白沙屯媽祖繞境之活動。對於基督徒來說,我們對於這類的活動可說是敬謝不敏,甚至有時還會感到有些厭惡,畢竟撇開信仰立場不談,當我們想到這些廟會活動,往往聯想到的是刺耳的噪音、地上的垃圾、以及交通的阻塞,即使主辦單位已經很努力在降低對於民眾的干擾,卻仍難以讓人拿下刻板印象的標籤。

    除此之外,當我們看到許多有備而來的信眾,希望透過苦行,擔任-香燈腳來獲得福氣,又或者是希望透過鑽轎底,好讓所祈求的願望得以實現時,有時我們也會覺得:這不就是最膚淺的宗教表現,他們想要的是神明可以滿足他們的需要,但卻沒有人在意媽祖信仰的神學理念為何,也沒有人在乎自己的生活,是否能夠實踐出媽祖信仰的倫理教導。

    簡單來說,對於民間信仰,基督徒的下意識反映往往是嗤之以鼻,但我們卻常常忽略,民眾之所以會對白沙屯媽祖繞境趨之若鶩,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人們內心深處的需要。

    有一次,我有一個大學同學PO出了一個白沙屯媽祖繞境的影片,他的感想是:「好感動,眼淚不停地流。」我感到好奇,想說民間信仰究竟要如何讓人的內心感動,原來這個影片是白沙屯媽祖在繞境時,偏離了原本的路線,執意要進入一個普通、狹窄的民宅,意思要降福在這個貧窮的家庭之中,而這一幕讓現場的信眾哭成一團,因為對他們來說,他們感受到了媽祖的慈愛,特別是這一尊神明特別照顧喪鄉人。

    其實,看到這一幕的我,心中頗有感觸,感觸的當然不是這位神明,而是我看見了,其實人們的生命都有缺口,都失落了平安,當人們有所需要,卻找不到方向時,只好從神明身上來尋求慰藉;也從繞境的社群活動,得到群體之中的溫暖──大家有共同的目標,大家也彼此幫助,這就是他們的團契生活;除此之外,他們也從繞境的苦行活動中,尋求自我的實現,與個人的突破。

    而其實,人們需要的是主耶穌。

    就如同施洗約翰的時代,以色列人因著被羅馬帝國殖民,在先知和神蹟都消失匿跡的情況下,他們的生命需要一個前進的方向,一個盼望。因此施洗約翰一來,可以說是為整個猶太人社群,帶來了爆炸性的影響,因為人們從猶大全境、耶路撒冷一帶,跑來找他洗禮,並且認罪悔改。

    從施洗約翰的穿著和言行舉止來看,不難想像他為何如此引人注目。他穿著駱駝毛的衣服,腰間繫著皮帶;吃的是蝗蟲和野蜜。這樣的打扮,剛好和先知以利亞的樣式相同,也讓人聯想到馬拉基書中,預言以利亞將在末日來臨前將來的場景。

    除此之外,施洗約翰所行的洗禮也引人注目,事實上他所行的是舊約聖經所說的「潔淨禮」,而這禮儀只有用在外邦人要歸化成猶太人時才施行,換句話說,施洗約翰就像是大逆不道的宗教改革家,將舊有的習慣顛覆,轉化成新的用法,將禮儀的核心意義-從外邦人到猶太人的轉換,變為從罪人和義人的轉換,用以呼籲人們要悔改。如同經文所說:約翰在曠野出現,為人施洗,並且宣講:「你們要悔改,接受洗禮,上帝就赦免你們的罪。」

    即便施洗約翰對人們的影響力是如此巨大,他依然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僅是走在君王的面前,為那世界的救世主開路。就如同外國的搖滾樂團表演時,往往會找所謂的暖場團,讓觀眾能以更好的狀態欣賞表演;也像是總統的前導車隊,為總統的座車開道,好讓行政事務運行得更順暢。施洗約翰並沒有因為受到強烈的歡迎,而忘記自己的身分和功能,反而他很清楚明白,那位將要來的彌賽亞,是他連提鞋都不配的君王。

    「提鞋」的歷史背景,是指在巴勒斯坦地區有個習慣,就是每當主人回家,僕人都會守候在家門口迎接,並且替主人脫鞋子、洗腳,這是當時僕人要做的一種基本工作。或是有客人來訪,僕人就要在門口接待賓客,替客人脫鞋子、洗腳。因此,當施洗約翰說他連為這位偉人蹲下去脫鞋子也不配時,不但在表示謙卑,也是在提升隨他之後來的這位偉人之重要。

    而耶穌在馬可福音的登場,也的確是光芒萬丈:

 

過了不久,耶穌從加利利的拿撒勒來,約翰就在約旦河為他施洗。

耶穌一從水裡上來就看見天開了,聖靈像鴿子降在他身上。

從天上有聲音傳下來,說:「你是我親愛的兒子,我喜愛你。」

 

    在這裡發生了三件事,天開了、聖靈如鴿子降下、天上傳來聲響。

    天被撕裂開,這裡的動詞和耶穌被釘死在十架上的時候「聖殿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是一樣的字,兩種情形都是描寫長久封閉的狀態,猛然間被打開,也回應了以賽亞的預言:「願你裂天而降。」(64:1)

    「聖靈像鴿子降下」,表現出聖靈降臨的姿態,而聖靈的動工,也表明耶穌比約翰更偉大,因上帝要透過聖靈賦予耶穌能力,使得祂得以用聖靈為人施洗。

    「從天上傳來的聲音」,則是確認耶穌的身分,他不像施洗約翰是位如同以利亞一般的先知,他是神的兒子。

    然而,請大家注意這裡,耶穌榮耀的登場卻不是這段經文的重點,而是在這些壯麗的鋪陳之後,經文迅速進入了髮夾彎-一個巨大的轉折-也就是112節:

聖靈立刻催促耶穌到曠野去。他在那裡四十天,受撒但試探;他和野獸在一起,但是有天使侍候他。

    請注意這裡使用的詞:立即、立刻、催逼、催促。讓我們來想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麼事情需要立即處理,又有什麼事情是如此有必要,以至於需要被催促去面對?我們可能會聯想到新手父母,對他們來說,新生兒若有什麼狀況,無論是感冒發燒、厭奶吐奶、哭泣胡鬧等,都是必須馬上處理的事情;在牧會中,如果聽到有會友發生緊急事故,或者是死亡,這些更是牧者需要隨時預備,第一優先處理的事情。

    這時讓我們來想一個問題,為何讓耶穌獨自一人前往曠野受試探,這件事是如此的緊急且重要?

    1213節,在馬太和路加這兩本福音書,都很詳細記載耶穌基督受試探的經過。馬可福音只有短短兩節經文,簡略地記載這件事,由此可知作者顯然並不重視整個試探的過程,他重視的是整個試探的意義。根據盧俊義牧師的註釋,作者強調幾個重點:

    一是耶穌基督受撒但的試探。其實,整本馬可福音在表示一件事:耶穌基督的工作,就是在對抗撒但,無論他傳講上帝國信息,施行各種神蹟,都是在對抗撒但的阻礙,耶穌基督就是要帶領人回到上帝的面前,而撒但就是盡其所能地要阻擋耶穌基督的工作。此外,撒但也會透過宗教領袖、群眾,甚至耶穌基督的家人、貼心的門徒等,來阻擋耶穌基督宣揚上帝國的福音工作,但結果都被耶穌基督給破解了。

    二是試探的地點是在曠野。曠野是人生存最艱困的地方,因為缺乏水、和食物。對人來說,在這種地方,最容易陷入生命的困境。就如沙漠教父聖安東尼,曾經學習耶穌的樣式,他放棄來家庭和財富,進入到沙漠學習默想和苦修。根據他的傳記,在沙漠的生活是極端痛苦,他經歷了一連串的幻覺,精神趨近於崩潰。而當人的生命最垂危的時候,只要有人提出解決困境的方法,人很容易就接受誘惑。這也是為甚麼馬太和路加這二本福音會描述說,在耶穌基督禁食而飢餓長達四十天之後,撒但來對耶穌基督進行試探的第一句話就是:「既然你是上帝的兒子,命令這些石頭變成麵包吧!」(馬太福音四:3,路加福音四:3)人為了求生存,在這種非常惡劣的狀況之下,可能放棄原有的信仰,甚至會懷疑上帝是否真的愛他。但耶穌基督勝過了撒但的誘惑。這一點也是整本馬可福音的主題。

    三是只有馬可福音用「跟野獸在一起」。舊約聖經中,描述當一個人有聖靈同在時,就算住在野獸出沒的地方,也不會受到傷害,就如同但以理的故事,因著他身上有上帝的靈,即便處於獅子坑,也不怕遭害。

    馬可福音雖然只有短短兩節經文,卻說明了只要聽從耶穌基督傳遞的上帝國信息,就會享有生命的力量,不但可以勝過撒但的阻擋,也可以在最惡劣的環境下,戰勝魔鬼的試探。另一方面,這段經文也在提醒我們,耶穌雖然是神的兒子,是被聖靈所充滿的彌賽亞,但他同時也具有人的身分,需要藉由環境的淬鍊,好培育出堅強的屬靈生命。畢竟我們都知道,耶穌的拯救並不像電影中的超級英雄一般,用強大的力量去逼使對手降伏,開創出美好的世界,而是藉由捨己和犧牲來完成。而曠野,就是訓練耶穌的屬靈生命變得強大的所在,而這份強大是為了要讓他,可以為了眾人犧牲自己。

    耶穌的經歷其實也是在提醒著當時候的人們,和現在的我們,這份信仰的道路,必須經歷過痛苦和孤單,以及環境的淬鍊,才能經歷生命的成長。成長意味生命需要改變,而生命改變需要聖靈的工作,如同施洗約翰的洗禮是悔改的洗禮,而耶穌為人類所帶來的是聖靈的洗禮。而當聖靈降下於耶穌身上,卻是催促他到曠野40天,這其實意味著,耶穌自己也需要經歷生命的培育、熬煉,以至於達到真實的改變。

    在《咄咄逼人的耶穌》這本書中說到,美國的消防隊有一種菜鳥霸凌文化,提到消防隊在面對從警校剛畢業的新手,老鳥往往會藉由各種方式捉弄、欺負他們,而新入職的消防員如果想要獲得前輩的尊重,就必須忍受各式各樣的挑戰,也要承擔各種不合理的要求。這樣的方式固然有值得詬病的地方,不過消防隊之所以有這樣的文化,在於這些消防員在執行勤務的過程中,往往必須承擔龐大的壓力,他們一部分要忍受身體的折騰:因為煙霧導致的疼痛、因為負重而損傷的關節、各式各樣的職業災害;以及在心理上需要面對在救人過程中經歷的同袍犧牲、從火場救出來的人們不幸死亡等等。與此同時,他們需要面對受害者的悲痛欲絕,另一方面當他們卸下了職務,回到了日常生活,又必須將這些未消化的感受放在心中。因此,消防員的職場霸凌,其實是要為一個簡單的問題找出答案:如果我被困在失火的大樓,我是否希望由這個人走進來救我,因為一個在待命時期從容不迫的救火員,在亂成一團的火場中想必也能沉著應對。

    今天我們的講道題目是《人們需要主》,我想我們也都聽過《人們需要主》這首詩歌,裡面的歌詞寫道:

 

主召我們發真光,現世代對錯不分;

有代價嫌太高,向失喪人傳福音。

當人們背負重擔,祂以愛同擔,

只有我們能傳揚,永生的真道。

    什麼是我們所傳揚永生的真道呢?我想無非就是耶穌在被聖靈充滿之後,隨即被聖靈立刻催逼至曠野,並且成功忍受試探40天的故事所告訴我們的──生命改變,變得剛強,得以勝過自己,勝過試探,勝過魔鬼,乃至於勝過這個世界。

    願我們不要忘記,當耶穌出曠野之後,他其實沒有離開曠野,而是進入到一處更大的曠野:他在本鄉本地不受歡迎、他被法利賽人、文士所逼迫、他在安息日治病,卻被人質疑、他差點被群眾用石頭打死。就像今天是棕樹主日,耶穌榮耀進入耶路撒冷,但這些歡迎的群眾,卻在審判中,變為呼喊著要釘他十字架的暴民。

    因此,當聖靈催促耶穌進入曠野,其實是要耶穌快速地開始道成肉身的任務,進入這個世界,為的是讓人們的生命可以得著救恩,並且因著認罪悔改,得著全新的生命。

    人們需要主,人們需要福音,人們需要救恩,人們需要悔改、經歷生命改變──這就是永恆的真道。

 

    最後,生命的改變,如同孫寶玲老師針對這段經文所說:
悔改,與其說是某種一時之間情緒上的觸動或感受,更應該是生命的覺醒和轉向。這種覺醒和轉向象徵的生活型態,不僅是特別的經驗或形式(洗禮)。所謂的「使罪得赦」,不是因這禮儀產生過的一次性效果,而是必須迴轉和歸回的記號與認信。迴轉使新生命變得可能,應許成就的盼望得以重燃,悔改乃尋索生命安頓所在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