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信息列表 主日信息列表

題目:「聖靈的引導」

主講:莊聖佳牧師

聖經:使徒行傳十一:11-18

今天所要分享的題目是「聖靈的引導」,聖靈在使徒行傳記載了許多作為,我們看見聖靈的工作,不斷帶領指引使徒前面的道路。例如:(徒八26-40),腓利原本在撒瑪利亞宣講耶穌基督的福音,聖靈卻吩咐他從耶路撒冷下迦薩的路上去。那路是曠野。。因著腓利順服聖靈的帶領,遇見埃堤阿伯的太監,並將耶穌基督的福音告訴他,使他相信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並受洗;這豈不是聖靈的工作嗎?

今天的經文,從使徒行傳十一1-18,幾乎都在重述使徒行傳十章所記載的故事【第十章的哥尼流事件的重點放在他是個(羅馬軍官)義大利營的百夫長;是一個參與猶太教敬虔的人;他和全家都敬畏上帝;常常救濟貧窮的百姓;時常向上帝禱告(徒十12節)。第十章的哥尼流以這些美德被上帝接納。彼得到哥尼流家時,他也重視這一點(徒十3435)「我真看出上帝是不偏待人.原來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

    哥尼流家庭(這些所謂的外邦人)領受了上帝的道理,這消息傳到了耶路撒冷的使徒和在猶太的眾弟兄彼得一回到耶路撒冷,那些奉割禮的人就質問彼得和他爭辯。因為歷世以來的猶太傳統,使他們對彼得的所作所為提出批評,尤其是他進入未受割禮之人的家、和他們一同喫飯。使徒行傳十一3「你進入未受割禮之人的家、和他們一同喫飯了。)。那些奉割禮的人和彼得「爭辯」,不是為了他將上帝的道理傳給外邦人,而是為了他與外邦人一同喫飯。彼得這個行為違反了猶太人摩西的律法和猶太民族的傳統

    這些信主耶穌的猶太人,還是逃不了猶太教律法的框框,和民族的優越感,視外邦人為“狗”,不能分享彌賽亞(上帝)國度的權益。外邦人雖然信主了,問題依然存在。猶太信徒若被猶太食物律例所侷促,就不能與外邦信徒相處(更不能接觸不信主的外邦人),除非外邦人受割禮,又守猶太人飲食的規條。

    彼得對這質問的反應,就是把事情的本末敘述出來使徒行傳十一4-10,這段敘述自然先從彼得個人經歷開始。他描述自己魂遊象外,見到一塊大布從天而降的異象,布裏面滿了各種活物。天上的聲音與彼得的對話,這次是重述沒有什麼變動。異夢以後,隨即有三個人(這三個人是哥尼流所打發的(徒十7~833) 來請他去該撒利亞;彼得聽見聖靈的指示,叫他要與他們回去,不要疑感。〔或作不要分別等類〕

我們看見了彼得主觀的異象以後,往往需要有客觀的環境(三個人來訪)來加以印證,證實彼得所見的異象確實是從上帝來的。

徒十20這樣記載:「起來、下去、和他們同往、不要疑惑.因為是我差他們來的。」這是聖靈在約帕對彼得所說的。彼得禱告時,聖靈對他說:樓下有三人等你一同到哥尼流的家;聖靈帶領彼得要他作本來不可能作的事;後來彼得站在耶路撒冷教會時,他說,他去時是聖靈吩咐他去的。

使徒行傳十一12有一個重要的間接說明,彼得說「12聖靈吩咐我和他們同去、不要疑感。〔或作不要分別等類〕,此處譯成「疑惑」和「分別等類」的詞原是同一個字。譯為「疑惑」似乎不夠充分。聖靈彼得毫無猶豫,不存歧視,心中沒有差別地與哥尼流差來的人同去。當他回到耶路撒冷教會,那裏的弟兄卻如此對待他。他們歧視他,與他辯論,爭辯。他若在外邦人和猶太人中間存差別、分類的心,那是很自然的;但聖靈囑咐他,不要分別等類,不要存著疑惑或爭辯,只管前去。他回到耶路撒冷,發現那裏的弟兄、使徒正經歷同樣的心理掙扎。他們將自己與外邦人區分開來。換句話說,他們正在作聖靈囑咐彼得不可作的事。彼得為了幫助他們,就將他如何從這種區別的態度脫離出來的經歷告訴他們。

首先在(徒十一12後半段)彼得說「12…同著我去的、還有這六位弟兄.我們都進了那人的家.彼得說他帶了六位弟兄同去【他們是約帕的弟兄(徒十23)當彼得在為他的行為辯護的時候,他們成了最好的見證人。連他在內,一起有七個人在場。『七』是完全的數目字,七個人的見證是完全的見證。猶太人都很明白,按埃及的法律,要完全證明一個案件,必須有七個證人。又按照羅馬的法律,要證明一件真正重要的文件,必須有七個印章。因此彼得實際上是說,『我不與你們爭論;我們告訴你們事實,而對這些事實我們有七個見證人。這案子便是證實了。』。我們一共有七個見證人,故這是一個千真萬確的事實。

另外,他述說他前往哥尼流家,向那裏的人講道,而他的道尚未講完,聖靈就降臨在外邦人身上的事。他既未參與,也未按手,甚至沒有解釋或祈求,聖靈就降在聽道的人身上。

【徒十一15】「15我一開講、聖靈便降在他們身上、正像當初降在我們身上一樣。

    我一開講」不是說彼得剛要開口講話之時,而是說彼得才不過講了一些起頭的話,還要往下繼續說的時候(徒十34~44)

    聖靈便降在他們身上、」『』字的意思是『傾倒在整個人身上』,意指聖靈的澆灌(徒二17~18)

正像當初降在我們身上一樣。」『起頭當初』指五旬節(徒二1~4)

彼得這番話帶出一項事實:外邦人所經歷的,與當初即五旬節聖靈降(徒二1~4)在他們身上時一樣。聖靈如何在五旬節澆灌在猶太人門徒身上,藉以向不信的猶太人證明,這是出於上帝的作為;如今聖靈也藉著澆灌在外邦人信徒身上,向猶太人信徒證明,這是出於上帝的作為。

他把外邦人的經歷,與那日在樓房上的門徒相提並論,而不是與最先從猶太教信主的人相比較,這一點頗重要。外邦人絕不是「二等公民」。此外,彼得更從外邦人的經歷中,看出這是耶穌在(徒一5可一8)之話的應驗,使徒行傳十一1616我就想起主的話說、約翰是用水施洗、但你們要受聖靈的洗。

16我就想起主的話說、」不是彼得故意去思想和記憶,乃是主的話臨到他;主的話也可以是祂曾經說過的話,現在又突然臨到人的心中。

  『約翰是用水施洗、但你們要受聖靈的洗。」這是主耶穌在徒一5的話,它引自可一8

   用水施洗』就是將悔改的人埋葬在水裏,終結其舊生命。

   受聖靈的洗』就是將悔改且相信主的人,使他們得著上帝的生命,成為基督的身體──教會。

受聖靈的洗』在聖經中只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在五旬節,第二次就是在哥尼流的家。雖然在《使徒行傳》裏記載著許多人接受聖靈,但是,只有這兩次是稱作『(聖靈的洗)』,這是甚麼緣故呢?因為五旬節是為猶太人,哥尼流家裏是為外邦人;一次是開猶太人的門,一次是開外邦人的門。此二者雖然是在兩個不同的地方,並在兩個不同的時候,但是,它們不過是一個事實的兩方面,一件事體的兩段落而已。

初代教會認為,新約的受洗和約翰的洗禮之不同點在於約翰的洗禮是一個悔改加入終末宗教團體的記號;新約的受洗是奉耶穌的名受洗與耶穌同死同活,並在聖靈裡得重生。受洗的意思是和舊約以色人的過紅海一樣,藉著水經驗上帝的拯救。

敘述完這個故事,彼得就說,17上帝既然給他們恩賜、像在我們信主耶穌基督的時候、給了我們一樣、我是誰、能攔阻上帝呢。這正是整件事的結論。

彼得這話意指『他若拒絕接納這些外邦人信徒,不同意給他們施洗的話,那他就是抗拒上帝、與上帝敵對了』。彼得知道哥尼流一家人整個得救的過程,都是上帝一手帶領的,他實在不能、也不敢攔阻上帝在外邦人中正展開的救贖大工。

他說了這些之後,18眾人聽見這話、就不言語了.只歸榮耀與上帝、說、這樣看來、上帝也賜恩給外邦人、叫他們悔改得生命了。

眾人聽見這話、就不言語了.」他們的『不言語』並非心悅誠服,而是面對這樣顯然是出於上帝的事實,無話可說,只好閉嘴。他們並沒有因為這件事,而放棄他們的猶太教傳統觀念,反而要外邦人信徒也遵守摩西的律法規條,否則就不能得救。

耶路撒冷教會的會眾就安靜下來,不再爭辯了;上帝也賜恩給外邦人,叫他們悔改得生命了。耶路撒冷的猶太基督徒聽了彼得的見證以後,他們發現上帝平等的對待世人,給世人有同等得救的機會。他們無法否認上帝自己的作為,就是將聖靈澆在外邦人身上的事實,因此他們不再為了區分的事爭論。他們開口讚美上帝,因為外邦人也一樣能得到他們所擁有的恩賜。這些猶太信徒對外邦人接受福音的反應,對初代教會將來有很大的影響。

彼得的見證無形中使外邦人成為教會正式的成員,因此割禮和守摩西的律法與得救無關。此外更廣的含意,就是猶太人對於潔淨與不潔淨的食物和人的區分,已經廢除了。可是,對猶太人說來,這觀念實在太令人震驚,除非經過「聖靈的引導」,真的難以被接納。

結論:使徒行傳十一章的重點則在於前面所引發的一個問題:一個猶太人怎能在沒有受割禮的外邦人家作客?怎麼可以同他們吃飯?但由於聖靈降臨在外邦人身上,彼得就為他們施洗,而耶路撒冷教會的人同意彼得的做法,然後證明說:上帝也賜恩給外邦人、叫他們悔改得生命了。(十一18)!它突破猶太傳統的藩籬,承認上帝也賜恩給外邦人。這種神學思想成為初代教會的宣教思想,以及向外邦人傳福音的動力。

主內兄姐!你前面的道路,你的生命,你的家庭,你的婚姻,你的工作,你的事奉,都需要聖靈的引導。你是否相信並願意讓聖靈來引導?親愛的兄姐!只要我們留心尋求聖靈的啟示,明白上帝的旨意,在任何事情上都認定祂,祂必指引你前面的路。願上帝賜福您!